护士发错药致患者误服数日 医院回应
原本看似常规的出院后服药却让患者陷入了为期四天的服药噩梦。近日,西昌市人民医院因护士给患者注射错药事件引发公众关注。同一病房的一名病人不小心服用了这种药物。唐玉菊女士持续使用后,出现了耳鸣、手部麻木等副作用。当医院承认存在过失,却无法与患者家属就十余万元的赔偿达成协议时,这一事件暴露的不仅是个案的矛盾,也暴露出医疗法规执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隐患。
四天送药失误:从疏忽到健康风险的蝴蝶效应
唐玉菊出院时,护士给同病房的一名病人开错了药。四天后,家人在检查药包时发现异常:药品说明书上写着“前列腺增生”,但唐玉菊的诊断却是“脑梗塞”。此时,老人已出现明显症状,肝肾功能检查结果也出现异常。
重要日程:
4.12 出院药物:护士不审查病人信息,直接将药物分发给相邻床位的病人。
4.13-4.15 持续滥用:患者按照规定服用药物,但不知道该药物不适合此用途。
4.16 发现异常:家属比对药品包装,发现名称、适应症完全不一致;
4.17体格检查:肝酶升高,电解质紊乱,住院一周。
虽然这个错误并不严重,但在医学领域却可能是致命的。按照《基础护理》的要求,护士用药必须严格执行“三查七对照”制度(术前、术中、术后检查,以及床号、姓名、药品名称、浓度、剂量、使用方法、时间的检查)。此次事件涉及“姓名核对”和“药品适应症核对”环节至少两处疏漏。这暴露了一线医务人员在执行规定方面的疏忽。
医院“有限责任”:赔偿纠纷背后的不诚信
医院在回应批评时承认存在疏忽,但在责任问题上与家属意见相左:
院方态度:愿意承担检查治疗费用、误工费、餐费等(估计约2万元),但认为患者索赔10余万元“缺乏法律依据”。
家属的要求:公开道歉并赔偿10万元。列举的原因包括老年人的身体伤害、心理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健康风险。
从法律角度来看,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》规定,医疗机构因过失给患者造成损害的,应当赔偿医疗费用、误工费、精神损害等。但10万元的赔偿是否合适,仍需根据伤残鉴定结果(如是否属于医疗事故)进行评估。此时,患者尚未完成对残疾的评估,双方陷入了“情感诉求”与“理性评估”的博弈之中。
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:如果医院草率地宣称“愿意承担通常的费用”,患者家属却对“用钱承担责任”漠不关心。唐玉菊的女儿在采访中几乎哽咽:“如果不是我们及时发现,我妈妈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后果。医院的道歉和赔偿比金钱更重要。”
医疗标准化的实施:制度挂在墙上容易,做起来难。
此次事件并非孤例。
审忆,审忆媒体,头条,批发,地摊,新闻资讯,生活,美食,情感,教育,论坛,科技,汽车,母婴,美妆,时政新闻,国内新闻,国际新闻,社会新闻,时事评论,新闻图片,新闻专题,新闻论坛,军事,历史审忆新闻网
奥罗奇,天下,国际,全球经济,社会万象,娱乐,时尚要闻,文化,军事,视频,科技,营销,职场,管理
爱深炽,服饰,内衣,运动,户外,日用,百货,食品,饮料,母婴,玩具,鞋包,配饰,美妆,日化,数码,家电,汽车,用品,机械,五金,仪表,包装,办公,文教